“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的石油及天然气开采历史(二战前 二战中 二战后)

编辑:佚名 日期:2023-08-20 04:42 / 人气:

09-03-19

  印度尼西亚(简称印尼)是东南亚的一个“千岛之国”,全国有17000多个岛屿。最大的三个岛,一个是西面濒临马六甲海峡的苏门答腊岛;一个是南部的“主岛”爪哇岛,首都雅加达、著名城市万隆、泗水都在这个岛上;另一个是北面的加里曼丹岛,从前叫婆罗洲,这个岛的西北沿海是文莱苏丹国和马来西亚的沙捞越、沙巴两个州。

  早在公元8世纪,住在苏门答腊海峡附近的印尼人已会用石油作为武器。16世纪,阿塞尼斯人用浸了石油的“火球”抗击葡萄牙舰队入侵,击中两艘军舰。

  印度尼西亚找油,是从苏门答腊和加里曼丹开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这一带被称为荷(兰)属东印度群岛,是殖民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印尼才获得独立。

开创

  苏门答腊找油始于1880年。有一天,东苏门答腊烟草公司的一位种植园经理、荷兰人艾科·杨斯·齐克尔(A.Y.Zijlker)到海滨的一座植物园去游逛,遇到了一场暴风雨,就在一个被废弃的烟草棚里过夜。一位土著监工手里明亮的竹条火把引起了他的注意。显然,火把上有一种燃烧得很好的物质。那人告诉他,火把上蘸的是一种蜡,附近一口水塘里满是这种发黑的蜡,土人们取它做火把、当燃料,也用它给木船堵缝。

  第二天早上,雨过天晴。齐克尔由这位土著监工带领去看那个水塘。黑“水”散发出一种类似煤油——当时岛已经进口了一些美国的灯用煤油的味道。齐克尔取了一些样,送到首府塔维亚(现在的雅加达)去化验。化验报告告诉他,这是石油,其中含有59%~62%灯用煤油。

  齐克尔心动了,他已经听说过美国人开发石油,洛克菲勒成了石油大王的故事,毅然辞去了种植园经理的职务,下决心在这里搞石油。

  首先,他从阿塞的兰卡特地方的苏丹那里获得了称为特拉加赛德(Telaga Said)的一块租借地,位于苏门答腊东北沿海,离巴拉班河6英里(约9.7千米)。那口注满原油的水塘其实是一处油苗,就在这块租借地上。

  1884年齐克尔筹集到了一笔资金,雇来一个钻井队,在油苗附近钻了一口井,但是,没有收获。

  第二年,他再雇钻井队在庞卡兰一勃兰丹村附近的油苗处(当年当地人正应用这里的石油抗击葡军入侵)钻一口井。这回他得到了回报,1885年6月15日石油从井口源源流出来。这口名为泰拉嘎一坦戈尔1号井出油,是印尼石油工业诞生的标志。

  于是齐克尔办起了苏门答腊石油公司。1890年,经过荷兰国王威廉三世同意,允许他在公司名字上冠以“皇家”字样,于是公司改名为“在荷属印度群岛钻探石油的荷兰皇家石油公司”,简称荷兰皇家石油公司。1892年,它在北苏门答腊建立了印尼第一座炼油厂。1895年它首次向远东地区输出灯用煤油。

  1887年,齐克尔的一个先前雇员、荷兰人艾德琳·典徒普在苏门答腊的苏拉巴亚办起了一家石油公司,找到了两个油田,旋即于1890年在沃诺克罗英建起了一座炼油厂,然后把业务扩展到中爪洼,1894年在色普又建了一座炼油厂。

  另一方面,1895年,英国人马库斯·塞缪尔的英国壳牌运输贸易公司,在加里曼丹岛的库德地区获得了一块石油租借地。这块租借地东部沿海长约80千米,向西延伸到内陆的丛林里。这个地方比苏门答腊远为封闭和落后,物资要靠船只到新加坡去采购,轮船一周只有两个航班。通往丛林的小路改造成大路后,几星期内就被疯长的灌木淹没了。劳动力主要是来自中国的劳工。疾病蔓延。不时有热带暴雨。在这种条件下,1897年2月第一VI井打出了石油。第二年4月钻成了第一口自喷井。但是,这里的原油密度比较大,含有的煤油成分比较少,适合于直接当燃料油用。

  加里曼丹的这个油田位于桑加桑加油田带上。它延伸130千米。

战前

  1907年,荷兰皇家石油公司同英国壳牌运输贸易公司联合,组成了皇家荷兰壳牌公司集团。它下面分为三个分公司,从事印尼勘探、开采和炼制的,叫BPM公司。同时开发苏门答腊和婆罗洲(加里曼丹)两处的石油。

  壳牌集团重视地质学的作用。20世纪初,它雇用的地质家已有12人。

  1906年,壳牌集团在加里曼丹的桑加桑加以北约500千米处发现了塔兰卡油田,1911年,这一带产油170万吨,使印尼成为世界产油第四位的国家。

  1920年,它在加里曼丹西北部发现了米里油田。至此,加里曼丹几个油田的储量已达到3600万吨,在当时已是相当可观了。

  壳牌集团的兴起以及它在世界各地迅速开拓市场,成为美国洛克菲勒的标准石油公司的主要竞争对手。标准石油公司(新泽西)先是设法并购壳牌集团,碰了钉子,于是就挤进荷属东印度群岛来。

  1912年,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在苏门答腊成立了荷属殖民地石油公司NKMP,在苏门答腊南部获得了石油租借地。它的地质家中有一个Et本人坦斯克鲁斯,后来成为知名学者。NKMP在这一带先后钻了66口井,井深达800米(当时是比较深的了),花费了600万美元,但成效不大,年产量达到6750吨。

  1918年,在壳牌的油田附近发现了塔兰格一阿卡尔油田。

  1920年,这两家公司在印尼的石油总产量达260万吨,只占当年世界总产量的2.7%,不过,主要是壳牌集团的产量。60%产自加里曼丹的桑加桑加。

  1920---194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20年间,印尼的勘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

  壳牌集团的印尼子公司BPM于20世纪20~30年代把勘探重点放在苏门答腊,陆续取得了一系列发现。1928年发现利曼油田,1934年发现曼克查亚油田,1937年发现塔兰格一齐马尔油田,1941年发现坦朱格一基加油田。这期间发现的最大油田是兰台油田,发现于1929年,位于苏门答腊的中部。1940年,BPM在苏门答腊各油田的原油产量为100万吨。

  1933年,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同它的姊妹公司真空炼油公司把它们在印尼等地的资产合并,按50:50的比例组成合资的斯坦维克(Stanvac)公司。这是Standard Oil同VacUum的两个名字组合起来的名称.

  斯坦维克公司依靠两家母公司的财力和技术能力,积极在荷属东印度开展勘探。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它在苏门答腊岛上(主要在南部)先发现了几个油田:1933年发现贝纳卡特油田,1938年发现赛洛油田,1941年发现坦朱格拉查油田.在原油生产上,20年代后期以来主要是开发1922年发现的塔朗阿尔油田。1927年这里有35口产油井,日产4000桶(约20万吨/年)。随着油田的扩大,产量日益上升,到1940年,累计原油产量已达1350万吨。它是苏门答腊最大的油田。

  美国标准石油“大家族”中的另一家姊妹公司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即后来的雪佛龙公司)也在20年代进入了荷属东印度群岛,而且也看中了苏门答腊岛。它为此成立了一家荷属太平洋石油公司,1924--1925年在苏门答腊进行了一轮地质调查,1936年才做出决策,认定这里找油有希望。它在苏门答腊的租借地大部分是沼泽,没有油气显示,只是在山的附近有一些背斜。地质家们用螺旋钻,每隔200米钻一个6米深的井坑,取一筒心,拍了照片,作了显微分析,开展了地震等地球物理勘探,取得了大量资料。在此基础上,在苏门答腊北部发现了几个背斜,可是钻的井都是干井。而后在杜里和米纳斯两地发现了好的背斜。这里成为两个重要油田。

  1941年,为米纳斯——这是一个泥炭和煤炭矿区——修建了公路,历时九个月,并安装‘了钻机。然而,没有来得及开钻,日本侵略者来了。人员匆忙撤走,钻机却留下了。此时,太平洋石油公司已经成为加利福尼亚标准石油公司和得克

萨斯公司合营的加德士公司的一部分。

  壳牌公司一直在那里找油。1928年,在加里曼丹岛西北部靠近大海的文莱苏丹国的领土上发现了文莱第一个油田诗里亚油田。这也是一个被断层切割的大型背斜。背斜的顶部在海里,沿其轴心地面上分布着油气苗。油藏是中新世砂岩,埋深500~2000英尺(约152.4~610米)和5000英尺(约1524米)。这个丰富含石油的储集层原始可采储量达1.45亿吨。壳牌在它附近也钻了几口探井,却一无所获。

  这段时间里,在婆罗洲东部地区没有新的发现,石油生产主要靠桑加桑加油田。

  1928年,壳牌公司、斯坦维克公司和加德士公司三家联手在伊里安爪洼开展勘探活动,按4:4:2的比例组成合资公司荷属新几内亚石油公司,由壳牌集团牵头,在伊里安爪洼开展调查。1935年,此公司在索荣地区获得10000平方千米的探区,1948年开始生产石油,这个克拉莫瑞油田日产400桶(约20万吨/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印尼从事石油生产的只有壳牌和斯坦维克两家,加德士才刚刚开始活动。

  日本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夺取了中国的东北三省,旋即在东北开展了大规模的石油勘探,但是,直到1940年毫无收获。1937年七七事变时,日本的石油供应93%靠进口,本国产量只占7%;进口石油中,80%来自美国的石油公司,10%来自荷属东印度。日本海军提出:“北御南进”的战略思想,目标是进占荷属东印度群岛和印度支那半岛,包括缅甸,目的是确保石油的供应。

  1940年6月,日本开始向南进军。在中国内地,日军集中力量打通京广线,直趋印度支那。1941年6~7月,东京的决策者们做出了抉择:暂时不动苏联,也不顾偏安重庆的中国国民政府,而是集中力量向南进攻。美国曾经截获日军一份电报称:“占领法属印度支那后,我们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荷属东印度群岛”。1941年7月末,它已经占领整个印度支那。

  壳牌集团早在1940年下半年已经作好婆罗洲等地油田被日本侵占的准备。它派一个名叫H·c·詹森的经理来到巴厘巴板。这里有它的炼油中心,是它在荷属东印度的主要基地。安排好了撤走人员的计划,建起了防空洞,港内布了水雷,员工们操练了怎样把炼油设施炸毁。目的很清楚:决不让日本人从油田和炼油厂得到石油。职工家属全部撤离。

  1941年1月中旬,日军已逼近。油田上工人们开始拆毁油井和输油管道。他们把油井里的油管拔出来,用废铜烂铁、石头泥土塞进去。最后每口井里放一包炸药,一口又一口,把所有油井都炸毁了。与此同时,巴厘巴板炼油厂也开始破坏行动——从蒸馏釜到锅炉、泵房。1月20日,日本人通过两名被俘荷兰人送来最后通牒:立即投降,否则一律处死。

  监管炼油厂的同盟国军官下令炸厂。詹森等人先炸毁了商店等生活设施,然后炸毁码头,用汽油、煤油燃起熊熊大火,最后爆炸各种炼油设施。烈焰腾空高达50来米。最后爆炸油罐群,先打开地势高处的储油罐,任石油向低处流。接通电源,一声巨响,接二连三的爆炸声,油罐区成了一片烈焰腾腾的火焰山。

  詹森率领80多人离开海湾,钻进丛林。第二天夜里,两架水上飞机接走了詹森等人。其余75人没有来得及撤走,日军已经占领巴厘巴板。这75人中,只有35人得救,其他40人有的被俘,有的被杀,有的病死在丛林里。

  到1942年3月,日军已经占领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全部岛屿,占有了东南亚当时全部石油资源。他们预计到油田和炼油厂会被破坏。日本政府集中了日本本土4000名石油工人和技术人员——约占当时日本石油工业员工的70%,南下来到婆罗洲和苏门答腊,突击清理油田和炼油厂,重新钻井,重建炼油厂,恢复输油管道、油罐和码头,设备都由海路从日本本土运来。

  1942年,荷属东印度群岛的原油产量恢复到2590万桶(约353万吨),占1940年产水平的40% 1943年,石油产量恢复到4960万桶(约677万吨),达到战前水平的75%。1943年一季度,日本石油进口量已恢复到1941年英、美、荷对日本石油禁运前水平的80%。东印度群岛成了日本最重要的石油补给基地。

  不仅如此,日本人在米纳斯地区很方便地利用了加德士公司留下而没有被玻坏的钻机,1943年在加德士准备打井找油的地方,顺利地钻出了一口发现井,发现了非常重要的米纳斯(Minas)大油田。日本政界和军界洋洋得意。首相东条英机宣布石油问题已经解决。他们以为,有了如此丰富的石油资源,就可以同英美长期抗衡,统治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战 后

  日本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印度尼西亚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开始:巴石油资源和石油工业掌握到自己手中。

  1945年8月,印尼宣告独立,9月颁布了新宪法。宪法第33条表明,他们要发展自己的石油天然气工业,要成立国家石油公司PTMN—RI。

  与此同时,南苏门答腊的独立战士们控制了那里的石油资产,建立了他们自三的国有公司PERMIRI;爪哇的独立战士们则成立了PTMN。

  1948年,荷兰殖民者第二次入侵印度尼西亚。印尼独立战士们浴血奋战,保卫他们的胜利成果。北苏门答腊战斗中火烧了油田。PTMN在中爪哇的勘探活匀中止。东苏门答腊对新加坡的原油出口也停止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盟军解放印尼的过程中,大多数油田、炼油厂遭到轰炸,使日军得不到充分的石油供应。而在反击荷兰殖民军的战斗中,石油工业又受到新的破坏。

  1949年,印尼人民战胜了荷兰殖民者,赢得了最后的胜利,正式获得独立。

  新政府面临的任务,第一是加紧修复石油生产、炼制、储运设施,恢复石油生产。第二是研究制定对待外国石油公司的政策。

  1951年1月,成立了印度尼西亚石油矿产公司(Oil Mining Company of 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其经营范围包括中爪洼和北苏门答腊。第二年,在北苏门答腊的石油资产是否要归还壳牌集团的问题上产生了争议,众议院决定成立国家采矿委员会,研究和提出石油工业的政策,草拟石油法;推迟授予外国石油公司新的租借地。

  但是,斯坦维克公司的租借地1951年、加德士的租借地1955年要到期了,怎么办?

  1954年,印尼政府同斯坦维克达成一项协议。租借权不再延长。斯坦维克公司在今后四年里投资7000-8000万美元,用于恢复和发展石油工业。作为回报,斯坦维克进口的全部资本货物享受免税。它交纳印尼政府的税收按收入的一半计征收(即50:50的方案)。要求斯坦维克在印尼的机构逐步实行印尼化,即尽可能聘用印尼人。合同有效期为四年。

  接着同加德士、壳牌两家达成了类似的协议。

  1954年4月,北苏门答腊的兰凯特和兰沙两个油田合并,由北苏门答腊石油矿产公司(TMSU)经营。1956年10月,政府正式宣布,北苏门答腊原属壳牌集团的资产由中央政府接管。1957年,TMSU实行军事管制,产权属中央政府,改名为苏门答腊油矿勘探公司(ETMSU),军方任命伊龙·苏托沃将军为公司总裁。这年年底,PT ETMSU改名为印尼国家石油公司(PT PERMINA)。它下属最大的炼油厂在潘加兰·布兰丹,位于棉兰西北83千米处,是壳牌集团1892年建设的,此时已毁于战火。炼油厂以北的潘卡兰苏苏是一座油港,是1898年建的,也深受损伤,连油泵都炸坏了,只有几座油罐还可以用。主要的油田位于阿色地区的兰图,离开潘加兰布兰丹有55千米。连接油田和炼油厂的八条管线大都损坏,只有一条完好。

  因此,印尼国家石油公司(Permina)的首要任务是恢复重建。

  苏托沃上任后抓的第一件事是出口原油,换取外汇来购买新设备。他同加拿大Refican石油公司的哈罗德·胡顿及美国加州奥伦琪公司一些有经验的专家们签订了服务合同。在胡顿帮助下,1958年5月24日,Shozui Maru号油轮运出了第一船出口原油,共1700吨,价值3万美元。

  1958年6月,一个名叫S.Nishijima的日本商人来印尼开发石油。此人战争期间曾经在印尼生活了多年,同一些印尼领导人私交甚好,他带来了一批日本商人。同时,另外一些日本商人也来找国家石油公司(Permina),会见苏托沃。他们为了避免竞争而两败俱伤,联合组成Kobayashi集团。先来一个组做调查。1960年9月,印尼国家石油公司同它达成一项全新的协议,信贷加产品分成。开创了世界上产品分成这种全新的外资合作开发石油的合同方式。

  这一协议规定:日方贷款5300万美元给印尼国家石油公司,用于购买装备、机器、材料和技术帮助;印尼国家石油公司用生产出来的原油偿还。Et方在雅加达成立北苏门答腊石油开发公司;印尼国家石油公司在东京设办事处。

  在此基础上,先后有加拿大石油公司、Refican公司、Asamera公司等来印尼签订了产品分成合同。

  这一炮打响后,苏托沃使国家石油公司进入船运业。1959年从加德士手中买来两条油轮,用以从潘卡兰苏苏把原油运往马六甲海峡。

  1962年,国家石油公司在潘卡兰布兰丹成立了技术干部学校;在万隆建立了石油研究院;建起了连接雅加达和潘卡兰布兰丹之间的通讯系统。

  1963年,政府批准它购买新油轮。1964年,国家石油公司有了11条油轮,总吨位55000吨,1965年增加15000吨,外加7条租用的油轮。国家石油公司有了相当强大的石油运输能力,这是适应于印尼千岛之国的需要。

  1966年,一批美国商人组成印尼美国独立石油公司(IIAPCA),接受苏托沃提出的五项原则,达成了产品分成协议:(1)由印尼国家石油公司经营管理;(2)双方实行产品分成,而不是利润分成;(3)美方承担勘探风险,找到石油并投入开发后,用产品归还勘探成本,但不超过产量的40%(4)其余60%多的产量,双方分成,印尼方面65%,美方35%l(5)美方买来的器材设备,进人印尼领土,就成为印尼石油公司的资产,其费用不超过总产量40%的成本部分。

  这样,独立石油公司成为接受产量分成合同的第一家西方的石油公司。

  由于恢复工程的进展和打了一批新井,1961年,国家石油公司产油的油田从3个增加到9个,1965年的日产水平达到21000桶(约105万吨,年)。

  1965年,印尼政府与壳牌公司签订协议,买下壳牌在印尼的资产,作价1000万美元,从1966年1月起五年内付清。

一元化

  在国家石油公司Permina发展的同时,两个地方的国有石油公司陆续进行了改组。

  PT Peramin的基础是原荷属东印度石油公司NIAM,是一家合资公司,壳牌的BPM公司占一半股份,为经营者;荷属东印度殖民政府占另一半。它在南苏门答腊和东加里曼丹有石油租借地。它成立于1921年,原始资本1500万荷兰盾。合同应于1960年到期。1959年1月1日,NIAM改名为PT Permindo(印尼石油矿业公司)。1960年12月31日,政府成立一家新公司PT Pertamin。它接管了Permindo中政府的全部资产。

  PT Pertamin同三大外国公司——斯坦维克、加德士、壳牌达成协议,五年内接收它们在印尼的全部销售体系,从而控制国内市场。为此支付给三家公司1294.6万美元。

  Pertamin自己的原油产量在下降,1960年日产3万桶(约150万吨/年),1965年只有一半。它1963年同日本三菱公司签订合同,由三菱购买比牛油田生产的全部原油。

  另一方面,1961年政府成立了国家石油天然气矿业公司(PNI Permigan),把原先的一家PTMRI并了进去。它的业务在东部地区(包括爪哇)。

  1962年,政府与壳牌公司达成协议,由Permigan买下壳牌在中爪哇的炼油厂和油田的设施,包括办公楼等资产,以及色布一苏拉巴亚管道和苏拉巴亚的储罐与码头设施。为此,五年内付给壳牌150万英镑。

  1964年8月,Permigan的领导层全部是共产党人。这一年,它与罗马尼亚、前苏联分别签订了合作协议,罗马尼亚提供它300辆铁路油罐车,进口润滑油,从前苏联获得了推土机、钻机等装备。

  但是,它的油田产量还在下降,1933年日产2700桶(约13.5万吨/年),1965年二季度只有1800桶(约9万吨/年)。

  1966年,苏哈托发动政变,推翻了苏加诺政权,镇压了共产党。Permigan被解散。

  1968年,印尼中央政府决定建立全国统一的国家石油公司PN Pertamina,Ppertamin和Permina撤销。新国家石油公司的董事会由董事长和五名分管各路的董事组成。中央政府成立国家石油公司管理委员会,主席是矿产部长,副主席是财政部长,国家开发署主任和国防安全部部长、工业部长均为委员。

天然气

  印尼的天然气开发始于1971年。

  这一年,鲍勃·格莱夫斯为经理的美孚(莫比尔)石油公司的印尼分公司,在北苏门答腊的亚齐(Aceh)自治区棉兰市西北225千米处的阿隆构造上找油找气。这是北苏门答腊盆地里两个坳陷之间的一个隆起。地面上是稻田、椰林和鱼塘。美孚石油公司在这里一连打了140口干井。就在“再努把力”的情况下,第150口探井有了油气显示,经钻杆测试,获得了工业气流。美孚勘探公司勘探开发部主管阿历克斯·迈沙德立即部署了评估计划,投资40万美元。果然,阿隆一2、阿隆一3两口评价井都成功了,证实这是一个大气田。1973年开始开发。

  阿隆(Arun)气田是生物礁圈闭的大气田,探明原始可采储量是4590亿立方米。

  1972年,总部设在美国休斯敦的胡夫科(Huffco)公司同弗吉尼亚国际公司合作承包的西加里曼丹找到了气田。这是一片濒临大海——望加锡海峡的棕榈沼泽地。它们先用航空磁测和地面地质调查发现了巴达克(Badak)构造,1970年6月做了地震勘测,发现了背斜,胡夫科公司在这里布了1号探井,1972年成功地获得了工业性油气流,发现了一个大型油气田。探明原始可采储量为天然气1960亿立方米,凝析油加原油2700万吨。他们采取先采油后采气的办法,等到油产量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再把油井转为产气井。

  阿隆和巴达克两个大气田的发现,使印尼国家石油公司深受鼓舞。由于印尼是岛国,很宜发展天然气液化事业,向海外出口液化天然气(LNG)。为此,它建立了液化天然气公司,由巴班·布拉莫诺任经理。它同美孚石油公司和胡夫科公司两家分别达成协议,由美方管理气田,生产天然气,并合作建设天然气液化设施,由印尼国家石油公司向世界市场销售。

  印尼很快弄清了日本将是它的LNG的主要用户。1972年开始,它首先同日本几家大电力公司签订了长期购买印尼液化天然气的合同。接着又同美国加州一家公司签订了一个20年的供气合同。然后是三菱集团成为一大买主。

  国家石油公司立即着手吸引外资建设天然气液化厂。

  1977年首先建成东加里曼丹的天然气邦坦(Bontong)液化厂,有两条生产线,日处理天然气5-3亿立方英尺(约1500万立方米)天然气。1978年建成北苏门答腊的阿隆(Arun)液化厂,有三条生产线,日处理天然气2122.5万立方米。1982年,这两座天然气液化厂生产LNG 750万吨,印尼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2000年,这两座工厂生产LNG 2730万吨,当年出口量占世界26.15%,创外汇收入68亿美元。

  建设这两座天然气液化厂,造价达16.37亿美元。这么大量的资金从何而来?主要是引入外资。日本的几大用户组成日本印尼LNG公司,投资12.2亿美元,约占75%。另外,得到日本官方海外合作基金提供的1.87亿美元。印尼由国家银行贷款的自筹资金只有1.4亿美元。

  20世纪80年代中期,埃索石油公司在廖内省北部、在南中国海南端的纳土纳群岛发现了大气田。纳土纳海域的勘探已有20多年的历史,许多家石油公司作过工作。这里有东西两个盆地。1973年,阿吉普、菲利普斯和田纳科集团在D—Alpha区块的AC一1号井首次发现天然气,由于技术和经济原因,没有加以开发。

  1980年,埃索和印尼国家石油公司签订了产量分成合同。埃索钻了4口评价井,认为这里生产的天然气中虽含有大量二氧化碳(71%),这仍是世界级大气田。这气田距纳土纳岛225千米,水深145米,是一个孤立的穹窿状碳酸盐岩构造,生产区面积达320平方千米,气体总储量达200万亿立方英尺(约56600亿立方米),其中烃类气体的储量有12735亿立方米。1996年1月,埃索公司与印尼国家石油公司签订了开发纳土纳大气田的基础协议,计划建设六座天然气液化厂。LNG年产量有望达到1500万吨。

注蒸汽开采

  热力开采是提高重质原油采收率的重要方法。印度尼西亚的杜里油田,是一个重质原油的大油田。它位于中苏门答腊的廖内省,发现于1941年。它是印尼第二大油田。证实可采储量7.9亿立方米(约6.75亿吨),潜在储量达10.3亿立方米(约8.8亿吨)。原油的黏度大。雪佛龙公司1956年开始用常规方法(“一次采油”,靠天然能量)开发它,采收率只7%。也就是说,油层里的原油只有7%可以开采出来。1960年,开始对这个油田进行注水开采,向油层里注进清水,以提高地层压力。

  1967年起,雪佛龙公司开始对杜里油田开展热力开采。第一步采用蒸汽吞吐法。对部分油井注入蒸汽,注一段时间后,停止注汽,关井一定时间,再开井生产。生产一定时间后,再注蒸汽。

  1975年起,杜里油田局部转入蒸汽驱。一部分油井改为注汽井。不间断地注入高压蒸汽。周围的井是生产井,连续不断地生产原油。经过8年工作,掌握了规律,采收率可以达到55%。1984年开始大面积普遍蒸汽驱。2001年以前为第一阶段,要钻4445口新井,其中1270口注汽井,3175口产油井。油田的日产量达到48000立方米,其中约1/5用做蒸汽锅炉的燃料。

  1990年,杜里油田的日产量已经上升到24000立方米(约20520吨),超过了美国的克恩河油田,成为世界上蒸汽驱规模最大的油田。预计1994年,油田的日产量将达到48000立方米(约41040吨)。


现在致电 13988889999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Top 回顶部

平台注册入口